醫學科普
發表者:鄭于臻 人已讀
現在很多人體檢都會發現肺部結節。
很多只有3-4mm。
我在門診上,也經常會碰到這樣的病例。
這樣的結節到底,有沒有危險,應該如何處理?
今天我就基于一個病例,來聊一聊這個話題。
01病例分享
這是一個44歲女性。
無吸煙史,父母無癌癥史,哥哥前幾年切除1.1cm肺結節,病理為原位癌。
健康防癌體檢意識非常好,2018年就開始做CT體檢了。
2019年的CT就發現,左上肺舌段磨玻璃結節,4mm。
2020年的CT提示病灶擴大,5mm。
2021年的CT提示病灶繼續擴大,7mm。
2022年的CT提示病灶在純磨玻璃基礎上,逐漸發展出實性成分。
2023年3月做的手術,楔形切除,切下來是微浸潤腺癌。
02一些文字體會
這是我上門診的常規狀態,就是帶個電腦背個包,再帶個光盤讀取器。
因為現在過來看肺結節的病人很多,這套設備背下去,基本你帶什么資料,我都能夠讀取出來,不至于讓病人白跑一趟。
長期看診的過程當中,我發現其實,很多人在面臨肺結節,尤其是三四毫米的小磨玻璃的時候,是非常不知所措而且非常糾結的。
這個結節現在不做手術,那他將來會不會發展成肺癌?
那它發展成肺癌以后,會不會導致手術效果不好?
那如果肺癌后手術會導致效果不好,那我能不能現在做?
現在做了以后,我以后會不會重新又長出一個新的小磨玻璃?
……諸如此類,反復循環……
所以我今天特地拿這個病例出來,就參考性的回答兩個問題。
第一,具備癌變傾向的磨玻璃,他們的生長速度是怎么樣的?
這個病例的肺結節毫無疑問是比較活躍的,他從4毫米到7毫米,也就發展了兩年,(2019.7-2021.8)。
所以即便是比較活躍的磨玻璃,我們也不用擔心,因為他們總體上都是很惰性的,我們有充足的思考和干預時間。
第二,小磨玻璃隨訪過程中增大,在做手術會不會導致效果不好?
這個病例,隨訪4年。
這4年中間的任何一個階段,這個結節都在變化。
換做是我,可能2021年也就干預手術了,那時候切下來應該是原位癌。
但是這個病人,還是選擇繼續隨訪,直到2022年,在純磨玻璃基礎上長出些許的實性成分。
但即便是這個時候再做手術,切下來的病理報告還是微小浸潤性腺癌。
切了就是治愈。
所以我說3~4毫米的磨玻璃,沒有任何擔心的必要。
第一,他可能是炎癥,下次隨訪他就不見了。
第二,他不一定會發展,可能一輩子就跟著你,穩定不變。
第三,他就算會發展,他的速度也是很慢的,我們有充分的思考和干預時間。
第四,就算等到他發展起來再做手術,他也是絕對安全的,效果杠杠的。
當然這個背后,需要專業的知識,才能幫助科學的決策制定。
這個很活潑的4mm磨玻璃,隨訪4年后,還是微浸潤腺癌。
100%生存率,跟切個闌尾差不多。
所以呀,體檢發現3-4mm磨玻璃,與其在那瞎擔心,不如找個靠譜的醫生長期隨訪下去。
找到對的人,這就是送分題,100分很好考,99分很難。
本文是鄭于臻版權所有,未經授權請勿轉載。 本文僅供健康科普使用,不能做為診斷、治療的依據,請謹慎參閱
發表于:2023-03-25